又过了十天,薛大夫确定老大媳妇可以回家休养。
可是犯难的是,临河村的房子要盖,地要开荒,一堆事等着去做。
老大媳妇如果留在县里休养,老大也要留,人手不够啊。
她一个当婆婆的又不能直接说,儿媳啊,老大要回乡下干活,你留在县城休养,不合适。
一直和睦的婆媳关系,这话一说,老大要在中间难为了。
还是老大岳父把这一茬接过去,做主先拉回镇上,路上走得慢,到镇上肯定天黑,先在镇上过夜。
第二天,再到村里,看村长怎么安排他们这些人的住宿。
问题解决,李姝让老二看情况,买一些送礼的,借了别人驴车,还有村长的帮忙,这些都是要上门感谢的。
次日,老二拉着新买的驴车,去医馆接老大媳妇,这个驴车是豪华版的,因为车上加了棚。
车厢中间的位置,已经被老二垫上厚厚的稻草,在稻草上又垫上被子,加层草席,路上再慢点,也不会有颠簸。
老二就是个暖男,对家里人都很贴心,也不知他爹是怎么教育的。
老二去结算客栈的账,医馆的费用都是提前结算的,可以直接过去接人。
李姝已经是见过大世面,花过大钱的人,客栈这点钱,在她眼里都是毛毛雨。
哎,李姝内心还是有些心疼,估计花的可以再买两匹驴。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古代对女子不友好,她有着赚钱的本事,也没处可施展啊。
一切等老大岳父考上秀才再说,从现在起省省吧。
一群人,慌慌张张的来,悠闲悠闲的去。
从城内看城门,城门确实巍峨,真没想到短短两年,能治理的如此之好。
李姝瞥一眼,放下棚帘,出城门。
一辆车肯定是坐不下这么多人,老大媳妇躺在车内,行李能塞在车座下的,都塞进去,不能的也只能人背着。
李姝抱着颖儿和老大岳母,也是坐在车棚靠近棚口的位置。
老大岳父和老二坐在车头,老二赶车。
车尾,也就是车棚外的后面,还可以坐下两人,都是剩下的人轮流坐。
城内女子过得比乡下女子拘谨,李姝在医馆的那些天,也是带着面纱在薛大夫身边。
如今在外也是戴着帷帽,红柳绿柳也戴着,路上还可以遮挡烈日。
乡下,没那么多讲究,到时再拿下。
入乡随俗。
颖儿在车内待的烦闷,被舅舅们抱着,透透气,看看周围,很是开心。
一路顶着烈日,慢悠悠的,在天黑时赶到镇上。
镇上的客栈没有城里的条件好,当然价格比城里便宜,上房一夜一百二十文,还是定了四间。
房间没那么干净,幸好是夏天,不用盖被子,床上也只是草席。
不然要用不知被多少人盖过的被子,李姝想想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特意交代老大好好把草席多擦几遍,再让他媳妇睡。
刘氏坐在房间凳上,看着老大忙来忙去。
自她醒来,母亲给她说了婆家的种种表现,她很是感激婆婆,小姑子,也很感谢爹,给她定了李家,嫁给相公。
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她救相公是应该的。
婆家的人,没有嫌弃她是累赘,还花了那么钱,给她治伤,放下村里盖房,开荒,都围着她转,耽误那么多天,也没有任何怨言。
如果让李姝知道她儿媳是这样想的,既高兴,也难过,古代女子怎么就这么难。
高兴的是,儿媳是个知书达
第三十章 回乡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