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赵琮理政的能力让众多大臣都很是惊讶。
他们没想到赵琮这么短的时间就可以解决这些难题!
散朝之后,韩琦四人一起来到了文德殿。
文德殿是皇帝上朝下朝暂时休息的地方,后面就是赵祯的福宁殿。
文德殿内,几个工部的大臣和司农寺的大臣被赵琮叫到了这里。
工部尚书余靖,司农寺卿姚长孝等一众大臣都来了。
“太子殿下,这棉花为何地产物?”余靖手里拿着棉花,一脸惊奇的问道。
赵琮轻声道:“这是极东之地的作物,我也是偶然才从一些外国商船上发现的。”
关于棉花的记载,在【宋书】上有记载其来源的猜测,写的是‘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也就是说,棉花在宋末期出现在泉州,而泉州的棉花,是来自于外国的商船上的。
历史上,棉花的完全推广是在朱元璋时期才推广开来的。
但是赵琮却有着不一样的打算。
“可是这想要百姓资源种植,怕是难度很大啊。”姚长孝作为司农寺的官员。
自然很清楚这方面的难题。
棉花那终究只是一种绵绒,不能吃,没法食用。
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那才是最重要的。
赵琮也深知这点。
仁宗时期,大宋百姓有近七千多万!在这个亩产仅为三百八十斤左右,也就是两石的时代,粮食的产量还是很紧张的。
根据数据统计,两宋时期,百姓人均年粮食持有率,在八百市斤。
平摊下来,不过也就是两斤粮食。
可还要包括赋税,征收,损耗,一系列的衰减。
剩下来的,也不过是就口粮,这其中,还有贫富悬殊。
所以说,想要百姓们自愿拿出土地种植,这是很难的。
赵琮沉吟一阵,道:“我观各地民兵府兵众多,不如先满足军队,开辟荒地让各地民兵先种植,自给自足,如何?”
余靖眼前一亮。
“好主意,各地民兵平时也是在田间地头务农,若是由朝廷出面开辟荒地,先将棉花推行到军队之中,后续再由百姓们自主种植。”
赵琮补充道:“还可以设立店铺,卖一些棉花织物,如围脖,手套,靴子之类的,棉花的好处百姓们也很快就可以看到。”
姚长孝竖起大拇指:“太子殿下好主意!”
这确实是个好主意。
姚长孝这个常年和农事打交道的官员心里很清楚,百姓那是会跟风的,有时候看着别家的粮食长得好,就想着明年翻地也种下一试试。
有时候种的一样的作物,人家的就是长得好,也会想方设法的按照别人的法子试一试。
若是棉花的织物可以盛行大宋,相信到时候根本不用他们干涉都可推行开来。
赵琮郑重道:“棉花推行虽然可以,但是也要明令规定,不可占用粮田,一家种棉不可超过原有耕地的两成。”
“另外,为了鼓励种植,种植棉花的土地不征收地税,各地地主豪绅则是征收一半。”
这后面的就是一些条令了。
棉花虽好,但这玩意毕竟不能当饭吃。
第22章 棉花推广[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