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九年冬月,摄政王亲自带兵征西,已经休养一年多的皇帝重新坐镇京城,大小事宜,交由中书省汇总后,于天凰殿汇报。
秦王凌昭带着十万禁军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电出击,自侧方击破试图攻城的契丹人大军,接着困守城池之中的大军倾巢而出。
事先没有太多交流的许轶,却凭借着多年的默契,与凌昭汇合于城外,逼退了那四十万大军。
大军收拢扎营的那一日,迟到多日的补给终于到达了西北。
凌煜年轻气盛,最是想要出城迎战的时候,也一直不明白许轶和其余人说的再等等,究竟等的是什么。
起先她以为是粮草,但在那道赤色身影出现的一瞬间,所有的西北军将士口中,高喊的都是,“是秦王来了!”
赤色身影于千军万马之中不过是微末的一道火苗,却好像点燃了城墙上所有人的激情。
那个所有西北军心中的神明降临,那么这一战,就是必胜。
凌昭的到来让原本有些低迷的士气陡然拔高,她并未停留多久,乘胜追击,水陆并进,短短一月,接连收复瀛、莫、宁三州,连破三关,抵达幽州城外。
时值寒冬,凌昭到达幽州城下之时已近除夕夜。
一顿大餐之后,凌昭听着周遭的欢歌声,看着火堆旁一同坐着的男子,忽然有种恍如隔世的熟悉感。
这是他们在一起过的第十三个年。
这些年,人情冷暖,世道炎凉,聚散离合,于她而言也算寻常,唯有许轶,一直陪在她身边。
如同第一年一样,他们是同一条船上的人,渐渐地,好像也就真的成了一个人一般,思维相同,步调相同。
有人陪她做了这么一场炙热的梦,可梦迟迟未醒,死去的土壤长出新芽,崭新的,繁衍的,是真实的,生动的。
许轶也注意到了凌昭的眼神,他伸出手,那双,一向被凌昭珍爱的骨节分明如玉雕成的手上有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自虎口延伸至手腕。
凌昭主动去握住了他的手。
两人的手在空中交握,那本都该富贵天成的手上,都有一层细密的茧子。
爱情好像唯有开始结束才会轰轰烈烈,其间鸡毛蒜皮,人情往来,大约是温吞而静默的,若你享受那一成不变的的风景,才会明白四季也有不同喜乐。
千帆过尽后,他们终究还是在命运的洪流之中紧密相拥。
这是他们许多年后再一次并肩作战。
明德十年二月,秦王凌昭困幽州两月后,终于攻下了幽州。
时日空中有赤金色云霞,恍然若振翅欲飞地凤凰。
时年秦王为帅,襄平侯为副帅,与北地不过一年多,终于攻占元朝都城大都,燕云十六州结束了数百年北方游牧民族的统治,重归大周。
夫妻二人,成了北地军民心中当之无愧的战神。
两人班师回朝的那日,无数西北军民高呼千岁,送人至城外方回。
阔别京中足有近两年,原本还有些跳脱的凌靖却已经稳重了下来,恍然间像是少年时候的凌宸,读书习字做文章,都是凌宸一手教导。
凌宸许久不见被凌昭带着历练的凌煜,也有些恍如隔世,招了招手,把人喊到了自己跟前。
“老四都长这么大了,在边疆这么些时候,瘦了,也高了,都成人了吧?该选正君了。”
凌宸的身子已经不中用了,不能长久地批阅奏折处理政事,没有凌昭在的一年里,居然是靠凌靖给她念奏折和帮忙写朱批的。
明德十一年,皇帝第四子凌熠被封为宸王,娶右相之子为正夫后,先后于户部、兵部等六部学习。
明德十二年,元君崩逝,死后却被葬入妃陵,后世传言为其亲子谋反所累。
明德十三年,皇帝退位,宸王继位为帝,改号兴武,秦王凌昭依旧为顾命大臣,兼任太傅,辅政多年。
兴武六年,太上皇逝世,是为周仁宗,其在位十三年,仁德友爱,注重民生,与秦王乃大周皇室不可多得的姐妹情深代表。
同年九月,尚未四十的秦王致仕,与秦王夫隐退江南,秦王世女年仅十七,便拜入翰林院,后一路高升。
帝喜亲征,凌靖一度监国多年,成了大周另一个三朝传奇。
后世记载,秦王凌昭,勇武非凡,文治武功,皆乃天成,自十八岁起平西北边患,二十一岁灭西夏,三十岁收复燕云十六州,是为大周开国以来的真正战神,有夫襄平侯许轶,携手征战,屡立奇功,二人一生琴瑟和鸣,为民众向往称颂。
暮春三月,柳絮翩飞。
苏州一处宅院中,一身青衣的儒雅男子站在树下,手中还捏着一包刚刚出炉的糕点。
“这糕点粘胃,一会儿少吃点?”
“小郎君好生俊俏,你是谁家的小郎君?要不跟我回家吧?”
同样穿着青衣的女子从桥头跑过来,容色宛若经过岁月沉淀的宝石,姝丽惊人,听着这么一句,伸手笑起来,眼角有轻轻的笑纹。
“是你的小郎君。”男子跟着笑起来,将那包点心打开,只取了一块放她的口中。
两人携手,走入了暮春的朦胧暖光中。
——全文完——
第240章 大结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