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造出来了。
立国七年,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恢复,新式粮食得到推广,大明先解决了温饱问题。
大明的官员们,日子也变得好过起来。
朱老板对待贪官的态度那是极其严苛的,扒皮填草的标准极低。
可最初的官员不贪真活不了——俸禄太低了!
不过随着国内经济状况的改善,尤其是财政收入有了大幅增长,他们的工资涨起来了。
而且慢慢实行了报销的制度。
官员的花销,不只在自己身上,还需要支出一些本来应该由朝廷承担的费用。
例如雇佣属员,也就是师爷等幕僚。
他们没有编制,但却承担着很重要的职能,往往以依附官员的形势存在。
给朝廷办事,又掌握着基层的权力,工资却是由个人发,这不腐败都有鬼了。
正好朱元璋已经大力发展科举,直接就在科举的基础上,发展了公务员制度。
这下百姓的上升渠道更广阔了。
地主阶级当然感到了威胁,但明朝衔接的很好,已经把他们对权力的渴望,转移到了其他方向。
办工厂、开公司,比当庄园主赚钱啊!
尤其在萧毅的建议下,海外殖民成功承载了地主对权力的渴望。
萧兵忆把后世“日不落”帝国的模式搬出来,为老朱指明了道路。
杀不是唯一的办法,杀了李地主,还有王地主。
堵不如疏,将矛盾转移到外部才是好办法。
……
即便萧兵忆给了这么多好办法,朱元璋对当下的朝堂还是不满意。
立国初期嘛,大家表现欲都很强。
遇到事了,先是一顿各抒己见,这个说应该这么办,那个说我以为……
朱元璋很反感:我不要你以为,我要我以为!
他不是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一个职位——宰相。
从秦朝开始,大臣们想尽办法为自己争取利益,到了宋朝终于发展到顶峰——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
而士大夫所推举出来的代表,就是宰相。
相权就成了限制君权的急先锋。
朱元璋是什么人,他办事还需要别人在旁边指手画脚?
先后默许了李善长、刘基退居二线后,他已经准备动手了。
时任右丞相的汪广洋是瑟瑟发抖:你不要过来啊!
……
汪广洋这个人还是有行政能力的,但他不会朝争。
当初朱元璋把杨宪抬上来,就是看中了他检校出身,也就是跟普大帝一样——特务机构混出头的人才。
杨宪一上来就把汪广洋办了,对他进行名誉攻击,汪广洋被贬官。
但之后的杨宪,彻底忘了朱元璋交托的重任,非但不去打压淮西集团,反而利用自己独霸中书的机会,专权断事,威福恣行,隐约是要自成一党。
朱元璋心说:我是让你解决问题,你自己怎么还成了新的问题?
pass!下一位。
环顾一周,没一个能打的,还是汪广洋吧。
于是汪广洋官复原职。
第360章 教皇帝斗地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