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追回到半月前,杨飞刚去伏虎营找杨靖青报道的日子。
杨靖青读着杨冠写给他的信,得知了杨飞因为与人打架而被武德学院开除的事,无奈的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儿子,并没有训斥他。
因为对于那些冷嘲热讽,自己又何尝不是身有体会,这些年遭受的白眼还少吗。
“你留下可以,但要记住,我不会把你留在身边,给你什么特殊照顾,你必须要从一个最普通的小卒做起,与袍泽们同吃同住,一起训练,而且你要严守军纪,不可利用我儿子的身份耀武扬威,这些你要是都能做到,我就答应你留下。”
杨飞自然是千肯万肯,连忙点头答应。
为了能够战胜匈奴,同时也为了更方便的管理和指挥,杨靖青摒弃了过去冗员且复杂的军队编制。
他曾在向皇上宇文术上呈的《新军议考》中洋洋洒洒写了几千字的新设想,大致意思就是,希望设立新型军队,采用更扁平化的军队编制,更高效的指挥模式,如成果显著建议推广至全军。
对于自己管辖的这支军队具体安排,规定:十人为一帐,设“什长”一名。然后每十帐为一哨,派一名百夫长任“哨长”。再以十哨为一队,“队长”直接由偏将担任。最后再划三队为一个营,“营指挥”就是杨靖青本人。
不过这一切都是他出发之前设想好的,等他上任之后,由于皇上宇文术十分看重这支队伍,扩编了大量的新兵让杨靖青训练,于是营中光千人队就有十三个之多,整整一万三千多人。
不得已,杨靖青将伏虎营一分为三,设立了左中右三营。每营在原本的三队基础上各加一个预备队,这样算上自己的亲兵卫队才刚好安排的下。
他分别派了三名校尉担任营指挥一职,自己反倒摇身一变成了居中坐镇的都督。所以现在说是伏虎营,但称之为伏虎军也毫不为过。
由于伏虎营的训练采用了齐国一直沿用的以老带新策略,所以每十人的帐内都是由一名老兵充当什长。
杨飞入营,被安排到了伏虎左营预备队,丙哨甲帐中。杨飞的什长,参加过三年前对抗匈奴的那场大战,算是一名有经验的老兵了,名叫徐天。
徐天虽然参加过大战,但却并没有给手下的这些新兵传授什么战斗技巧和战场上的注意事项,只是让他们练最基础的“拦拿扎”。
而杨飞入队的第一天,正好赶上队长巡视营房,见到了队长肖山。
肖山大概四十多岁,个子不高,一脸厌世的表情,眼神扫到杨飞的时候只是稍微顿了顿。
入营快十天了,杨飞觉得简直是在浪费时间,除了“拦拿扎”,他最常做的就是洗茅房和给他的什长端洗脚水了。
不过这也让杨飞认识了两个“战友”,一个名叫高猛,性格大咧咧,一个名叫石强,性格有些腼腆,不爱说话。
他们三个在一个帐,都是最新入伍的新兵,而且还没什么背景,因此其余的老兵总是欺负他们。
当然,这种情况,在别的队也是时常发生的。
第91章 仗义出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