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漫长的实践和实验过程,窑工慢慢的掌握了窑变的技术。”
“其实这种技术并不神秘,就是我之前和你说过的瓷器烧制方法之一,“还原”。”
“就是釉里红的烧制方法吗?那是不是说明,钧窑瓷的釉色里也含有铜元素?”苏心怡很聪明,想到了之前方辰教过她的东西。
方辰欣慰的点了点头,“对,就是同一种。不过要比釉里红的稍微复杂一些。还有一种原因是石灰碱入釉。”
“停停停,你还是说点其他的吧。”苏心怡听到石灰碱几个字,担心方辰又把话题扯到化学反应上,赶忙岔开了话题。
方辰无奈的笑了笑,这个苏心怡,还真是简单的有些可爱呢。“因为窑变技术的存在,钧窑瓷至今无人可以仿造成功。”
“现代科学技术也不行吗?”苏心怡再次变成了好奇宝宝发问到。
“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只要掌握了不同温度下的釉色变化,是可以制造出同样效果的瓷器的。”
“不过因为其不论是时间还是人力物力,耗费的都太多,所以久而久之,除了一些研究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也就没有人愿意去仿制了。”
“那到底是有还没有啊?”苏心怡已经被方辰绕晕了。
“我说的仿制,是一比一复刻。至于那些文物贩子,制造出的钧窑瓷使用的都不是窑变的工艺,所以是很好鉴定的,可以算的上是一眼假,也就只能骗骗门外汉了。”
当然,这只是方辰个人的看法,给了其他鉴定师,还是要观察一阵的。
“如果一眼假的话,那这是不是代表钧窑瓷就没有可以鱼目混珠的赝品了。”苏心怡眼睛一亮,突然想到了什么。要是钧窑瓷没有赝品的话,那岂不是省心了很多吗?
方辰摇了摇头,“你别说,还真有。”
“明代万历年间,因为钧窑的‘钧字犯了皇帝的名讳,所以被封。至此之后,钧窑瓷的生产一蹶不振,钧窑瓷的自然窑变工艺也失传了。”
说到这里,方辰有些愤恨。如果不是因为那些封建迷信思想,说不定钧窑瓷早就发展到了一个更高的高度上了。
“直到清朝光绪年间,有一户姓芦的兄弟三人,为了赚钱,通过不屑努力后,最终仿造出了与钧窑瓷即为相似的瓷器,被后人称为‘芦钧。”
其实,对于瓷器来说,现仿古屡见不鲜,古仿古也是时有发生的。
不过,也恰恰是因为“芦钧”的出现,才推动了钧窑恢复生产。毕竟这“芦钧”,可是让不少人都打了眼,吃了亏。
“说个最大的,你绝对想不到,因为后期‘芦钧的仿制工艺已经非常精湛,甚至有两个作品被大英博物馆当做钧窑瓷给收购了。”
听完方辰说的话,苏心怡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这芦钧还曾经闹出过这样大的笑话,不过倒是挺解气的。”
第五百四十二章 钧窑瓷现,二人赞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