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于乾笑了。
“郭老师出过书的,那文采……可不输当今很多作家。”
师徒这么一起夸,郭德刚也不好意思起来。
连说:“哪里哪里,不过班门弄斧。于老师才是才艺双全啊!”
于乾借机问道:“琪非啊,那你还记得郭老师说过的什么传统剧目?”
萧琪非心念一动。
“多了。如《枪毙刘汉臣》《白犬坟》《大隋唐》……”
“等等。”
郭德刚挥手制止了萧琪非得背课文。
“那你说说,这《大隋唐》有什么玄机?”
萧琪非转向郭德刚。
“郭老师请听好。《大隋唐》又叫《兴唐传》,是陈荫荣老先生长期在北京、张家口、天津等地演出的剧目。”
郭德刚和于乾面面相觑。
还真难不住他。
“陈荫荣先生是怎么创作这个相声的?他也不是作家。”
“陈老先生十三岁就追随品正三,学会了一系列袍带书,包括《九老兴隋》《隋唐演义》《隋唐后传》《龙潭鲍骆》《富贵寿考》《五代残唐》《大宋飞龙传》《杨家将》……”
袍带书是中国传统艺术评书的一种重要类型。
多以名将贤相为主人公。
描写他们反抗昏君、抗击外族侵略和保家卫国的英勇行为。
最具影响力的袍带评书当为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
后世袍带书流传繁杂,主要分为历史演义与家将两大类。
常常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
一些续书甚至是九分虚构或者完全虚构。早在宋代“说话”艺术中,就有“讲史”类书目,还有专门“说三分”、“说五代”的艺人。
到明代后都被文人写成了章回小说。
小说问世后,又被说书艺人所采用,经过世代艺人的不断加工、丰富,成了传统书目。
一个分支就是相声。
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分别是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这门艺术起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
始于明清,盛于当代。
刚才郭德刚提问的,都是他收集的单口相声。
单口相声实在民间笑话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既有相声的特点,也继承了民间笑话、故事、评书的艺术手法。
单口相声故事性强,情趣横生,虽然没有那么多密集的包袱,但在剧场演出时,也深受欢迎。
尤其是郭德刚的单口相声表演,更是相声界的一枝独秀。
看到萧琪非不是嘴炮,而是真本事,郭德刚欣喜之余,松了一口气。
说实话,让萧琪非对阵吴起延,开始确实有赌博的成分在。
因为想了一圈,他手下的这些相声演员,即使科班出身的高锋和相声名门之后孙跃和侯振,也担当不起这个责任。
整个德云社,能和吴起延平起平坐的,也只有郭德刚一人。
但是,郭德刚还不想登台。
不是怕,而是想得多。
他代表了德云社的最高水准,如果,是说如果,郭德刚在比赛中败北,那对德云社的影响是巨大的。
郭德刚不是怕输。
也不是输不起。
而是不想让德云社好不容易竖起来的大旗,轰然倒塌。
所以,萧琪非的毛遂自荐,正好补上了这个缺……
第63章 三考方知是不二人选[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