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暴的手段敲定了结果。
“轰(配音~”
残兵四散,投降的投降,抵抗的抵抗,逃跑的逃跑。
“吃里扒外的二五仔,我和你们拼了,哇呀刷。”
“饶命,我投噗。”
“蹬蹬蹬,咚,扑通。”
但最终,没有一个人从眼中只有五铢钱的骑士们掌心逃出。
“咚,咚,咚,吁~”
重新恢复到散步状态的小队长一扯缰绳,身体晃了晃。
小队长坐在马背上,向不是插着箭,就是萦绕着血腥气的属下们问道:
“斩获几何?”
“什长,大利事。”
一名脸上沾着血腥,顾不得擦拭的骑士提着手中的脑洞,笑着迎了上来:
“此战斩获首级十四级,每级值三万钱的话,共是四十二万。
“什长您拿二十万,我们六个均分剩下的二十二万,一人和该三万六千钱,能买十头牛,或二十匹马。”
“……”
收获出乎意料的大。
倘若换做汉军,死去的那几人少不得要出一份抚恤,最后别说一人三万六千钱了,就是小队长能不能拿二十万都悬得很。
反正照李家的祖训,李陵李司马一分钱都分不到不说,抚恤金不够,还要从自己腰包里往外掏。
哪像我大匈奴,死去的都是倒霉鬼,活下来的人才能分钱,坐镇后方的长官还分到大头。
旁白(无语):这不正是匈奴之所以衰颓,大汉之所以兴盛的缘故吗?
真当下头的人是傻的不成?
在匈奴这边累死累活拼杀一场,收获被上头拿走大半,死了更是白死;到汉人那儿,(相对)公平分配不说,死了还有抚恤可拿。
这般鲜明对比,你如何不叫士卒们向往南边,厌恶北边。
也许在冒顿、老上时期,能靠着武力强横,时不时地劫掠汉人营造的民族骄傲,压下这些不满。
但当伊秩斜上位后,对外作战连战连败,百蛮大国的地位岌岌可危,叫汉人撵兔子一样从幕南撵到漠北,整日里卧冰雪,啃草皮艰难过日。
当“武力”这一最后的依仗丧失,他们又凭什么不一败涂地呢。
……
“嗯,啪啪,不错。”
不知是对属下让出一半斩获的识趣,还是对斩获的满意,小队长十分高兴,他抬起马鞭敲了敲肩膀,叮嘱道:
“既然首级都点清楚了,那就快点归队,我们耽误的时间不少了,要快些赶去汇合。”
“诺。”
被敲肩膀的这骑拱手应下,他转身对着剩余五骑喊道:
“什长的话,都听清楚了吧。
“先去处理一下伤势,拾捡一下散落的兵刃,然后归队。”
“诺。”x5
很自然地用出下对上的回答,其余五骑垂下脑袋,对这名新鲜出炉的副贰表示了服从。
之后,五骑便散开,如副贰交代的那样,开始回收\/捡起地上的兵刃、甲胄,乃至衣物来。
“……”
没办法,穷嘛。
作为一群即将摆脱现在“以物换物,或是想到什么就抢什么”的生活,归入汉人属国,过上“守法”日子的匈奴人,急需一大笔用来适应环境的钱财。
这个时候,就不要考虑丢人不丢人了,只要能换钱,有啥要啥。
旁白(迟疑):兵刃、甲胄我能理解,再不济融\/拆了做青铜器皿\/皮革制品,可这衣物……一群臭烘烘的皮袍子,谁稀罕要啊。
副贰(摆手):怎么没人要,把它和兵刃甲胄绑在一起,想要就全都要,怎么会没人要。
再说了,你怎么知道就没人喜欢了解匈奴,俺把这袍子挂起来,就说是某个头目穿过的,一定有钱多的傻大户会卖回家收藏的。
旁白(愣住):居然是捆绑销售和炒收藏,真是太可恶了。
……
李家的祖训——赏赐分士卒;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为二千石四十馀年,家无馀财,终不言家产事。——《李将军列传》”
当然,这种做法不独李广,或者说,但凡当将领的不是天生吝啬鬼,总是要笼络士卒的,唯一区别的是程度,有的给的多,有的给的少。
董卓算是当中比较极端的。
他那么一个残暴的军阀作派,为了结交豪杰,把自家耕地用的牛杀了来犒赏,第一次打了胜仗获得赏赐,更是一匹娟都不要全都分了。
“(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於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馀头以赠卓。
“……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拜郎中,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董二袁刘传》”
或许这就是一介凉州匹夫能从一群世族公卿中笑到最后,最终能横行天下,逞凶一时的缘故吧。
第三百五十七章:迅猛的偷袭[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