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曰:建章十七年四月一日策试天下贡士。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一甲第一名,李益。”
“一甲第二名,杨彦昌。”
“一甲第三名,李鸿展。”
“二甲第一名,朱子霄。”
鸿胪寺官员只会公布状元、榜眼、探花、传胪四人的姓名,其他人只能去看皇榜了,并不是不重视他们,其实也是照顾学子的情绪,搁你考完试你不想知道名次吗?还等他念,急得我桌腿都能掰断。
翌日,新科状元李益带头,一甲二三名紧随其后,率其余众进士进宫谢恩以及拜谒先师圣人。此后,众进士易冠服,表示不再是民而是官了,此为“释褐”。
按照惯例,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官职,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官职,除一甲三人外,其余进士还要经历考核才行,通过考核,成绩才华出众的,会被选入翰林院继续学习,授庶吉士,无品,即不入流,庶吉士工作一段时间后,还要经过考核,只有优秀的人,才能继续留在翰林院,担任编修、检讨等工作。而其余未入翰林院的新进士则等待吏部的铨选。
这只是一般情况下,实际上进士的前十名甚至是前二十名在任职的时候是有自主选择权的,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接受皇帝的赐封,也可以拒不受封。
不过,一旦拒绝,他们就只能去任朝中其他无品级的职位,或者外调为县令、通判,想在京师任同等级别的职位是别想了,哪那么多好事。
所以,一般也没人会拒绝,毕竟依照朝廷对他们的重视程度,给他们安排的位置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有利于未来发展的,能成为进士的都不是傻子,一时之利和一世之利还是很容易选择的。
但偏偏有个人就是要反其道而行,状元郎李益申请外调,甚至选择外调到雍州武威郡宣威县担任县令。
谁都知道那里最适合建功立业了,因为那地方进步空间太大了,本就是为边防设立,什么科技、民生等同于没有,自给自足都困难,草原人还时不时过来打劫一波。
要钱没钱,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咋发展,连那些等着空缺补位的举人都不愿意去,更甭说进士了,去到那里的进士最低也是个郡丞,再低谁愿意调到那里去。
而李益更是破天荒的状元想去做下下县的县令,要不是楚皇和李大学士都同意了李益的申请,还都以为他疯了呢?
李益之所以还读兵法,就是为了这做准备的,不光要发展民生,面对草原来袭,协同当地守军跟他们干一架也很重要,打不过敌人还发展个啥?洗洗睡吧。
但是,李益虽然精神可嘉,却开了一个很不好的头,读书人,面子比命还重要,他身为状元竟然申请外调如此穷困的地方做县令,谁还能差了事是咋的?
第79章 释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