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说“春秋无义战”,春秋时期没有正义的战争。
对老百姓来说,战争是很可怕的。社会动荡之下,受难的首当其冲便是黎民百姓。但是孟子并非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提出“春秋无义战”。他的立足点仍然是礼法:“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孟子认为,一个诸侯国相比另一个诸侯国更加强大,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但是所谓征,是指上朝讨伐下国,而同等级的国家之间是不能够相互讨伐的。所以,同等级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是义战。
孟子的这个说法源出孔子。在《论语》中,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认为,只有天子才有权利制订礼乐制度和号令出兵打仗,这才是合乎道和礼的,诸侯没有权利做这样的事。故孔子认为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是礼崩乐坏的表现。孔子一生追求复周礼,期待能够恢复西周初期的礼乐制度,继而在复周礼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理想中的大同社会。这就难怪孔子周游列国却不受诸侯待见了。他如果只是提出“复礼”,而非“复周礼”,获得的待遇可能会有些不一样。
相比起来,道家对待战争的态度更加悲悯,更有人文温度。老子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天下有道太平安定的时候,战马将被放到田间帮农夫耕种;而天下无道战乱频仍的时候,怀胎的母马都会被送上
第47章 春秋时期,战争也要遵守礼仪(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