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讲几个笑话,轻松一下[1/2页]

逝水东流不复还 大耳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古趣拾零
      考评三则
      一、哥哥你错了
      某省乡试,有一卷引用“昧昧我思之”一语,误作“妹妹我思之”。阅卷者批于上云:“哥哥你错了。”c66c
      二、割鸡
      某处举行县试,题为“割鸡”二字。一卷有云;“其为黄鸡耶?其为白鸡耶?其为不黄不白之鸡耶?”阅卷者批其上云:“芦花鸡。”及阅其对比,则云:“其为雌鸡耶?其为雄鸡耶?其为不雌不雄之鸡耶?”又批其上云:“阉鸡。”
      三、屠子
      有鼓刀起家者,其子习举子业,就正于某太史,太史评其文曰:“有骨力,有斤两,置之案头,咀嚼不厌。”其人大喜,遍示乡人。有直告者,反怒而斥之。此太史可谓恶作剧矣。
      旧时塾师趣闻
      不懂装懂
      民国初期,西风东渐,白话文应运而生。此风吹到偏僻处,有一塾师对学生们解释“一会儿”,说:“有一人去会他儿子,”他又解释“拿破仑”,说:“有个人手上拿着一个破烂的轮子。”接着摇头叹道:“这个‘仑字还印掉了个‘车旁,可见现时印刷质量之低劣。”
      知趣迎短
      古时候,一寡妇欲再嫁,遭到族人阻挠,遂请塾师代写了状纸。这塾师知道县官最恶冗文赘句,便只写了四句:“夫亡妻少,翁壮叔大,瓜田李下难避嫌,该嫁不该嫁?”县官接状,拍案称绝,当即挥笔下判:“嫁!”
      塾师可人,亦算知人而为人也。
      师生联对趣话新编
      一、李调元“回敬”塾师
      蜀中才子乾隆进士李调元幼时才思敏捷。
      一次李调元上课时身上奇痒难受,忍不住抓了起来,塾师见了觉得有趣,有意拿李调元开心,叫李调元起来联对。塾师的上联是:
      “抓抓痒痒,痒痒抓抓,
      不抓不痒,不痒不抓,
      越抓越痒,越痒越抓。”
      哪知道幼小的李调元张口就来。李调元的下联是:
      “生生死死,死死生生,
      有生有死,有死有生,
      先生先死,先死先生。”
      塾师自讨没趣,尴尬不已。
      二、“伊尹”对“阮元”
      清学者阮元,字伯元,江苏仪征人。他曾督学某省,有童子九岁参加县试,阮元看他年幼,于是用自己的姓名出对曰:“阮元。”
      那童子随口应道:“伊尹。”
      伊尹是商初大臣,从字面上看,“尹”是“伊”的偏旁,“元”是“阮”的偏旁,对仗工整。阮元对那童子的捷才感到惊奇。
      三、焉知鱼不化为龙
      明代作家邱浚,广东琼山人。幼年在学堂读书,有一天大雨滂沱,教室漏雨,他与一个显贵的儿子争坐不受水滴的座位,俩人相持不下。老师说:“不要争,我有一句五字联,能对出的坐好位。”于是念道:“细雨肩头滴。”
      显贵之子一听,目瞪口呆。邱浚胸有成竹,应声道:“青云足下生。”
      老师于是把好位置分配给他。显贵之子不服,回家告诉父亲,其父大怒,派人把邱浚叫来,气急败坏地喝道:“谁谓犬能欺得虎!”
      邱浚鄙视一笑,从容答道:“焉知鱼不化为龙?”
      显贵见邱浚出口不凡,怕他将来做了大官找自己的麻烦,只得作罢。
      四、李自成少年应对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陕西米脂人。据说他十六岁那年的夏天,一天傍晚,雨过天清,星月皎洁,他的老师乘兴叫他来对句。师出上联为:
      “雨过月明,顷刻呈来新境界。”
      李自成想了许久,尚未找到恰切的下联。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霎时狂风顿起,云遮月蔽,李自成即景生情,随即对道:
      “天昏云暗,须臾不见旧江山!”
      五、李梦阳戏对试才
      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甘肃庆阳人,曾任户

讲几个笑话,轻松一下[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