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前一年,萍出生在苏中里下河地区一个农村大家庭。
萍长在“”,多多少少对“”还有些印象。比如,大字报,样板戏,万人批斗大会,头戴高帽子、胸挂大木牌到处游街示众的“地富反坏右”,到处是“将无产阶级到底!”“阶级斗争是纲、纲举目张”“抓革命、捉生产”的巨幅标语,一直到“早请示、晚汇报”,“语录不离手、万岁不离口”的红色旗手、领袖接班人摔死在温都尔汗……
这一切,其实对当时还是童年的萍来说,只是模糊的印象。很多事件,一直到后来读书才渐渐明白。
至于风雨飘摇的“”后期,特别是76年,萍已经很记事了。那一年,萍十一岁,一个刚刚懂事的少年。那一年是多事之秋,周恩来、朱德、先后逝世。
很多人会从08年汶川大地震联想到76年唐山大地震,唐山大地震对饱受十年“”浩劫的国家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这让“文攻武斗”,“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革命群众彻底绝望了。
“”其实就是一场挑动群众斗群众的历史闹剧、历史悲剧!
萍自然也会想起那一年家乡防震的情景。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面对地震预报造成的恐慌氛围,饿着肚皮闹革命的群众紧绷着的思想之弦,一下子松了,大家似乎都解脱了、想通了、想开了。要死也要做个“饱死鬼”!
家家户户纷纷杀鸡宰鹅,防震棚区到处弥漫着香气,天天像过年!
小孩子最开心。
 
第三章 “文革”印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