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一、铁面将军的治军传奇
     初平三年(192年),兖州原野上尘土飞扬,曹操大军遭黄巾军突袭后败退,士兵们丢盔弃甲,唯独一彪人马逆向而行——于禁手持长矛,身后数百士兵步伐整齐,铠甲在阳光下闪着冷光。此时青州兵趁机劫掠友军,于禁怒喝一声:34;竖子敢尔!34;(《三国志·魏书十七》)当即挥军攻击。有人劝他:34;青州兵乃曹公旧部,何必结怨?34;于禁按剑而立:34;军法如山,何分新旧!34;(裴松之注引《魏略》)这年他三十岁,已在曹操麾下担任都伯,因治军严苛得名34;铁面于郎34;。
     于禁,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人,年轻时以34;毅重34;闻名乡里。所谓34;毅重34;,即坚毅稳重,据《魏书》记载,他曾在郡中担任督邮,某次查获县令贪墨官粮,竟将其绑在树上当众鞭挞,致其重伤。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于禁聚集乡勇数百人投奔曹操,初见时曹操见他身材魁梧,眼神如鹰,便问:34;卿可带过兵?34;于禁答:34;某虽不才,然军令如山,所部从无懈怠。34;(野史《魏氏春秋》)
     建安二年(197年)宛城之变是于禁的高光时刻。张绣降而复叛,曹操率轻骑突围,大军陷入混乱。于禁率部且战且退,途中见败兵四处抢掠,立刻整肃队伍,斩杀十余名违纪者。部下劝他:34;贼兵在后,何必自损士气?34;于禁按剑道:34;贼兵未至,自乱先起,此乃取死之道!34;(《三国志·魏书十七》)他连夜构筑营垒,待张绣追兵赶到时,面对的已是严整的军阵。曹操事后握着于禁的手感叹:34;淯水之难,吾甚狼狈,将军在乱军之中整军自守,虽古之名将,何以加之!34;(《三国志·魏书十七》)
     二、襄樊之败的命运转折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樊城阴雨连绵,汉水水位暴涨。于禁率七军三万余人驻扎城北低洼处,副将庞德连日进言:34;将军,此处乃下湿之地,若关羽决堤,我军危矣!34;于禁却指着地图道:34;樊城城墙高厚,关羽若攻,我军可内外夹击。34;(野史《蜀记》)他没料到,关羽趁秋雨掘开汉水堤坝,34;水淹七军34;的惨剧就此发生。
     《三国志》记载:34;秋,大霖雨,汉水溢,平地水数丈,禁等七军皆没。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无所回避,羽乘大船就攻禁等,禁遂降。34;(《三国志·魏书十七》)这段记载背后藏着野史的细节:于禁被围在土山之上,关羽乘船来劝降,两人曾有过一番对话。关羽说:34;文则公,我知你忠勇,何苦为曹操卖命?34;于禁望着滔滔洪水,叹道:34;吾非降,乃为三万将士求生耳。34;(裴松之注引《蜀记》)而庞德则在另一处高地,一箭射中关羽头盔,大骂:34;竖子!我宁为国家鬼,不为贼将也!34;(《三国志·魏书十八》)
    &

第3章 于禁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