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7章 龙阙纳谏开盛世,贞观垂范耀千秋[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您道这孙伏伽是何许人?他本是隋朝小吏,归唐后敢言直谏,是贞观朝有名的“铁面法官”。此日升堂审案,见被告是皇亲国戚,却毫无惧色,惊堂木一拍:“唐令曰:‘盗者,赃满三匹者死。你包庇盗贼,按律当连坐!”那县令还想狡辩,孙伏伽掷出物证——竟是他收受盗贼的十两黄金,当即哑口无言。
     此事传开,百姓皆称“贞观法严”。更有甚者,贞观六年,李世民亲录囚徒,见三百九十名死囚皆痛哭流涕,悔不当初,竟下令全部释放,约定次年秋来就死。次年九月,死囚皆如期而至,无一人逃亡。李世民感其诚信,尽皆赦免。此事被载入《贞观政要》,号为“死囚归狱”。
     贞观法治最妙处,在于“恤刑慎杀”。李世民下令:“凡死罪,虽下令处决,仍需五覆奏。”(注:死刑需五次上奏)又亲撰《贞观律》,将隋律中的死刑条目减少一半,徒刑、流刑也多有减轻。时有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因带刀入宫,按律当斩,李世民却道:“无忌误犯,非故也。”改为削职为民,流放岭南。
     正是这“法不阿贵,刑无等级”的治世理念,使得贞观年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据《通典》记载,贞观四年,全国仅判死刑二十九人,米价降至斗米三钱,牛马遍野,百姓行旅不带干粮,皆可沿途取食——此等治世景象,亘古罕见。
     贞观三年,李靖率十万大军北击突厥。雪夜之中,李靖亲率三千精骑,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出发,奔袭千里,直捣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您道这李靖如何用兵?但见他:
     头戴银狐帽,身披玄狐裘,胯下“的卢”马,手中亮银枪。面如寒玉,目似朗星,虽已花甲之年,骑在马上却如少年般矫捷。雪片落在他肩头,片刻便凝作冰晶,他却视若无睹,只盯着前方的突厥营寨。
     将军,突厥营中有火光!”亲卫禀报。李靖冷笑:“颉利必以为大雪封山,我军不敢来犯,此刻定在帐中饮酒!”下令:“人衔枚,马摘铃,分左右翼包抄!”三千骑兵如黑色闪电,冲入突厥营寨。突厥兵从睡梦中惊醒,只见唐军刀光如雪,喊杀声震得雪地都在发颤。
     颉利可汗醉眼朦胧,被亲卫架出帐外,见唐军已遍地皆是,慌忙跨上白骆驼逃窜。李靖率军追杀二十里,斩突厥名将阿史那思结,俘虏男女十余万,牲畜数十万头。捷报传至长安,李世民正在太庙祭祖,闻报后喜极而泣:“朕今竟能灭突厥,雪渭水之耻矣!”
     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俘至长安,李世民在顺天门外举行受降仪式。颉利着胡服叩拜,李世民笑道:“昔隋文帝辱尔父,朕今不尔辱,当赐尔田宅,永居长安。”颉利感激涕零。从此,突厥、回纥、靺鞨等族共尊李世民为“天可汗”,意为“天下共主”。
     同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派使者来朝,求娶公主。李世民见吐蕃使者禄东赞机智过人,便将文成公主嫁与松赞干布。送亲队伍从长安出发,一路经陇西、青海,直至逻些(今拉萨)。文成公主带去的农耕技术、医药书籍,使得吐蕃文明大进,唐蕃自此“和同为一家”。
     至贞观末年,大唐疆域东抵大海,西至龟兹,北达大漠,南及林邑(今越南),四方诸国遣使来朝者达七十余国。长安城里胡商云集,西市中波斯的琉璃、大食的香料、天竺的佛经随处可见,真个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贞观年间的文治,更是光耀千古。李世民在弘文殿设“弘文馆”,收天下图书二十余万卷,令房玄龄、魏征等大儒编纂《群书治要》,辑录经史子集精华,以为治国之鉴。又改革科举,增设进士科,使“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时有山东才子马周,出身寒微,曾做过州吏,因受辱而西游长安,在酒肆中题诗道:“空腹一盏粥,饥食有鱼羹。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此诗被李世民闻知,当即召见,见马周对答如流,便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马周感激涕零,此后直言进谏,多有建树,官至宰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贞观十五年,李世民命孔颖达修《五经正义》,统一儒家经典注释;又命阎立本绘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表彰开国元勋。您道这二十四功臣是何模样?且看那画像:
     长孙无忌羽扇纶巾,如诸葛在世;
     尉迟恭持鞭按剑,若门神降凡;
     李靖身披战袍,犹带沙场杀气;
     房玄龄秉笔凝思,尽显宰相风度……
     每幅画像皆栩栩如生。
     在经济上,李世民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使“耕者有其田”;又疏通运河,设“常平仓”平抑粮价;轻徭薄赋,百姓安居乐业。据《新唐书》记载,贞观年间“百姓丰衣足食,夜不闭户,道不拾遗,商旅野宿焉”——此等景象,后世唯有开元可及。
     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病重,召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至病榻前:“朕居位二十三年,得失几何?”褚遂良泣道:“陛下拨乱反正,功高万古,唯有征高句丽,稍损圣德。”李世民叹道:“朕年少从军,颇知兵事,然征高句丽,实乃一失。”说罢,取过魏征的遗折,上面写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不禁老泪纵横。
     五月己巳,李世民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临终前,他握着太子李治的手:“汝当以仁治国,勿忘贞观之政。”消息传出,长安百姓罢市痛哭,连西域诸国使者都割耳流血,以表哀悼。下葬那日,灵车经过咸阳桥,数万百姓自发赶来,哭声震野,连草木都似含悲。
     贞观之治,虽仅二十三年,却奠定了大唐三百年的基业。其纳谏之勇、法治之明、爱民之深、威服四夷之盛,皆为后世楷模。直至今日,提起“贞观”二字,犹令人想见那政通人和、万邦来朝的盛世气象。正是:
     龙驭上宾已千年,贞观遗风代代传。
     试看青史谁堪比?唯有唐宗李世民!
    喜欢。
  

第17章 龙阙纳谏开盛世,贞观垂范耀千秋[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