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斜巷里起风波,公子痴缠坠网罗。
幸得佳人重义烈,枯木逢春再巍峨。
列位看官!今番要说一段中唐年间的风月奇谈,非是寻常烟花薄幸之事,恰是那名妓李娃仗义救落难公子,终成眷属的千古佳话。这故事出自白行简先生笔下的《李娃传》,道尽了秦楼楚馆中亦有侠骨柔肠,膏粱子弟能经淬火重生。且看那荥阳公子如何从锦衣玉食堕入泥尘,又如何得遇红颜知己,重振家门——
话说唐玄宗天宝年间,长安城里最是繁华。那朱雀大街上车水马龙,东西两市商贾云集,更有那平康坊内,秦楼楚馆鳞次栉比,笙歌彻夜不绝。时有郑州荥阳一书生,姓郑名元和,年方二十,生得是:
面如冠玉衬乌发,目若朗星映粉墙。鼻梁高挺如悬胆,唇色殷红似涂朱。身形挺拔胜修竹,举止文雅若芝兰。正是弱冠年华,满腹经纶,更兼家资富饶,乃是荥阳郑氏的嫡派子孙。
这郑元和奉父命赴长安应试,临行前父亲郑北海再三叮嘱:“我儿此去,当以功名为重,莫要留恋风尘。若得高中,方不负十年寒窗。”郑元和连连应诺,带了行囊仆从,一路风尘来到长安。
初到京城,郑元和只觉眼界大开,白日里在西市书肆购书,晚间便在客栈温书。一日,他路过平康坊,忽闻一阵琵琶声,如珠落玉盘,清越动听。循声望去,见一家宅院门前柳影婆娑,朱门半掩,门楣上悬一匾额,书“鸣珂曲”三字。正观望间,忽见门内走出一女子,生得:
云鬓梳成坠马髻,不戴金钗自风流。杏眼含波藏春意,桃腮带晕露娇羞。身着石榴红裙,腰系翡翠宫绦。莲步轻移,环佩叮当,直如九天仙子临凡界,月里嫦娥下广寒。
这女子正是长安名妓李娃。她见郑元和呆立门前,扑哧一笑,秋波流转间,郑元和只觉魂飞天外,不由自主地上前作揖:“小生郑元和,偶过贵地,为娘子仙音所引,冒昧打扰,望乞恕罪。”
李娃敛衽还礼,声音温婉:“原来是郑公子。此处非谈话之所,若不嫌弃,可入内一叙。”郑元和喜出望外,连忙跟进。院内更是雅致,假山流水,花木扶疏,一间暖阁内,陈设华丽,异香扑鼻。
自那日后,郑元和便日日来鸣珂曲与李娃相会。这李娃非但容貌出众,且能诗善画,谈吐不俗,与郑元和甚是投缘。郑元和本就爱慕风雅,如今得遇知己,更是乐不思蜀,将应试之事抛诸脑后。他出手阔绰,为李娃购置珠翠首饰、绫罗绸缎,不到一年,便将带来的银两花了个精光。
鸨母见郑元和囊中空空,便与李娃商议:“那郑郎钱财已尽,留着何用?不如设计将他赶走,另寻金主。”李娃低头不语,鸨母又道:“我已想好一计,明日趁他陪你去曲江池游玩,我派人假装你远房亲戚,说你母亲病危,需立刻还乡。你随我走后,我便将郑郎锁在房内,待他醒悟,早已人去楼空。”
次日,李娃果然哭着对郑元和说:“妾身母亲突然病重,需即刻回乡下探望,望郎君体谅。”郑元和不舍,李娃道:“郎君若念真情,可在此等候,妾身三日后便回。”郑元和信以为真,谁知李娃走后,鸨母便命人将房门锁死,断了饮食。
郑元和被锁三日,饥渴难耐,好不容易撞开门,却见院内空空如也,李娃与鸨母早已不见踪影。他这才知上当受骗,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四处寻找,却杳无音讯。盘缠早已花光,仆从也已散去,堂堂荥阳公子,竟落得身无分文的境地。
郑元和无奈,只得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他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与昔日判若两人。一日,他行至东市,见一家丧葬铺前围了许多人,原来是两家丧葬铺在比赛唱挽歌。郑元和本就擅长音律,便挤入人群观看。
只见东肆推出一个肥胖歌者,唱了一曲《薤露》,声如洪钟。西肆掌柜见状,眉头紧锁,忽见
第27章 郑元和荥阳遇李娃 名妓助郎重振纲[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