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天成元年(926年),洛阳皇宫内,一位身形瘦削、眼神深邃的将领正跪在阶下。他叫石敬瑭,沙陀族出身,幼年丧父后被晋王李克用养子李嗣源收为义子。此刻,他刚因平叛有功被封为光禄大夫,却低头恳请道:“臣愿镇守边关,为陛下守雁门天险。”(《旧五代史·晋高祖纪》)这番请求,暗藏着他对时局的敏锐判断——当时后唐内部权力斗争激烈,远离朝堂纷争,正是积蓄力量的良机。
石敬瑭并非空有野心的莽夫。《册府元龟》记载,他“性沈厚寡言,明达吏事,尤精兵法”,驻守代州期间,不仅将当地治理得井井有条,还仿照古代屯田制,“教民垦田,岁收谷麦万斛”,储备了充足的粮草。更令人称道的是他治军严明,曾颁布《军律十二条》,其中规定“临阵退缩者,无论贵贱立斩”,使得麾下军队战斗力冠绝诸镇。就连素来高傲的契丹使者路过河东,也感叹:“石郎(石敬瑭)之军,甲坚兵利,非他镇可比。”
清泰元年(934年),后唐末帝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夺位。石敬瑭亲自率军护送李嗣源之子李从厚出逃,却在卫州将其囚禁——这一行为看似矛盾,实则是他在乱世中的生存策略:既向新帝示好,又保留与各方周旋的余地。李从珂登基后,对这位手握重兵的姐夫愈发猜忌,多次试探其忠诚。《资治通鉴》记载,李从珂曾在宴会上故意问:“石郎久病,恐不堪为大将矣?”石敬瑭闻言,当场咳血装病,才暂时打消了皇帝的疑虑。
然而,猜忌的种子一旦种下,便再难消除。清泰三年(936年),李从珂下令调任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企图将其调离河东老巢。石敬瑭召集心腹商议,掌书记桑维翰直言:“今主上猜疑已深,公若受命,必为鱼肉;若举兵,尚有一线生机!”(《新五代史·晋家人传》)这番话彻底点燃了石敬瑭的野心,但他深知仅凭河东一隅难以对抗朝廷,急需寻找外援——而北方的契丹,便成了他眼中的救命稻草!
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的条件,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盟约之一。他不仅承诺每年进贡“帛三十万匹”,更许诺“愿以父礼事之”,认比自己小十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为义父。最致命的是,他答应割让燕云十六州(今河北、山西北部地区),这片区域“山川险峻,控扼中原”,是中原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契丹国志》)
《旧五代史》详细记载了双方使者的往来细节:石敬瑭派桑维翰
第5章 儿皇帝割让燕云[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