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天宝年间,潭州每年上缴的丝织品达十万匹,长沙窑的瓷器上开始出现桑蚕纹样,反映当时纺织业的繁荣。
为解决灌溉问题,马殷组织民力疏浚灵渠,修复南洞庭湖的堤垸(yuàn)。在朗州修建的34;槎头堰34;,可灌溉农田万余顷,使沅江流域成为重要产粮区。《资治通鉴》记载:34;殷劝课农桑,开置屯田,湖南民富物丰,境无兵革。34;
马殷鉴于铜钱稀缺,听从高郁建议,铸造铅铁钱币流通于境内。这种钱币体大值低,34;百钱不及唐之一钱34;,却巧妙促进了本地商业。《新五代史》记载:34;湖南地多铅铁,殷用高郁策,铸钱以境内,而以铜钱市易中原,故能以境内所余易天下百货。34;
铅铁钱的特殊作用在于防止财富外流。外地商人来楚贸易,需将铜钱兑换成铅铁钱,离境时又需将铅铁钱换成货物,这就迫使商人必须购买楚地土产。马殷借此推动了长沙窑瓷器、岳州漆器、衡州朱砂等特产的外销,潭州因此成为34;江淮商旅,辐辏云集34;的商业大都会。
马殷统治时期,潭州城经历了大规模营建。他扩建城墙,开设十二座城门,其中南城门34;碧湘门34;高逾三丈,上建城楼可俯瞰湘江。城内修建34;天策府34;,府内34;楼阁壮丽,庭园秀美34;,集政务、军事、文化功能于一体。据《湘城访古录》记载,天策府内的34;九龙殿34;以沉香木为柱,金砖铺地,悬挂二十四面宝镜,夜晚不燃灯烛而光明如昼。
文化上,马殷重视儒学,在潭州设立34;天策府学士院34;,延请徐仲雅、李宏皋等文人修史着书。李宏皋撰写的《天策府记》,用骈文详述楚国开国历程,碑刻至今仍存于长沙岳麓书院。马殷还鼓励佛教发展,在衡山修建南台寺,迎请石头希迁禅师的法嗣驻锡,使湖南成为禅宗南岳派的重要基地。
后唐天成二年(927年),七十九岁的马殷在潭州病逝,临终前留下34;兄弟相继34;的遗训。但他的儿子们很快将遗训抛诸脑后,从长子马希声开始,马氏家族陷入持续二十年的内讧。马希范继位后大修34;会春园34;,耗费巨万;马希广、马希萼为争夺王位兵戎相见,引来南唐军队入侵。
保大九年(951年),南唐大将边镐攻克潭州,纵兵大掠,34;焚天策府,宫殿尽毁34;。《宋史·荆湖南路》记载:34;马氏既亡,湖南兵火相仍,民不聊生,户口减半。34;马殷苦心经营的南楚政权,历六主四十四年而亡,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成为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更迭的典型缩影。
马殷治楚的最大贡献,在于推动了湖南地区的经济开发。他开创的茶叶贸易网络,使湖南成为宋代重要的产茶区;其34;以茶易货34;的商业思维,影响后世数百年。今日长沙的34;茶陵34;、34;茶子山34;等地名,仍在诉说当年的茶贸盛况。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农业转型。马殷推广的桑蚕种植,使湖南从稻米单一经济转向多元农业,这种产业结构一直延续到明清。明代李东阳在《怀麓堂集》中感叹:34;马氏之有楚也,虽偏方割据,而能兴农重商,其治绩亦有足称者。34;
喜欢。
第9章 马殷据楚兴农商[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