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章 澶渊城箭射帅旗 寇准力主天子征[1/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景德元年冬月,汴京大内的垂拱殿里,铜鹤香炉中升腾的龙涎香被穿堂风卷得四散。宋真宗赵恒攥着边报的手指微微发颤,素白绢帛上的朱笔急报刺目:“辽主耶律隆绪与萧太后亲率二十万大军南下,破德清军,围澶州,前锋已至魏府……”
     “二十万?”参知政事王钦若的声音陡然拔高,这位江南出身的文官后退半步,“陛下,辽人来势汹汹,汴京无险可守,不如……不如迁都金陵,暂避锋芒。”
     “迁什么都!”宰相寇准猛地出列,朝笏击地有声,“自太祖皇帝陈桥立国,汴京便是天下根本,岂能轻弃?王大人若再言迁都,便是动摇国本!”他身材高大,紫袍玉带在烛火下泛着沉光,两道浓眉拧成铁锁,直勾勾盯着王钦若。
     殿内顿时死寂。真宗看着阶下争执的群臣,只觉太阳穴突突直跳。三天前,他在御花园赏梅时,还接到河北转运使李沆的密信,说辽军虽有异动,但萧太后新寡,未必敢倾国南下。可此刻边报雪片般飞来,连雄州知州何承矩的亲笔信都称“虏骑如蝗,遮天蔽日”。
     “寇相息怒,”枢密使曹利用打圆场,“王大人也是为陛下安危着想。只是……”
     “只是什么?”寇准转向真宗,目光如炬,“陛下,如今唯有亲征澶州,鼓舞士气,方能退敌!想当年太宗皇帝高粱河之败,尚能整军再战,陛下难道要学蜀后主刘禅,未战先降?”
     真宗脸色一白,手心里全是冷汗。他想起父亲赵光义临终前的叮嘱:“辽人狼子野心,若兵临城下,可战可和,唯不可示弱。”可真要披甲上阵,他这从小在深宫里长大的天子,如何经得起刀光剑影?
     “陛下,”寇准上前一步,声音压低却带着千钧之力,“臣已调遣李继隆、石保吉率禁军主力北上,又令杨延昭袭扰辽军后路。只要陛下车驾亲临澶州,将士们必能以一当十!”
     窗外忽然起了风,卷着雪沫子扑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声响。真宗望着殿外飘摇的龙旗,王钦若在旁低声道:“陛下,金陵有长江天险,江南富庶……”
     “够了!”真宗猛地起身,袍袖扫落案上的茶盏,“朕……朕听寇相的,亲征!”
     御驾北上的队伍在雪地里蜿蜒如长蛇。真宗坐在八抬暖轿中,隔着明黄帷帐听着外面的马蹄声,每一次震动都像踩在心上。他想起出发前寇准在宫门外的话:“陛下若再犹豫,只怕河北百姓要做亡国奴了。”
     “陛下,前面就是韦城了。”贴身内侍周怀政掀起帷帐一角,哈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成团,“寇宰相请旨,是否在此休整?”
     真宗探出头,见寇准骑在高头大马上,紫袍上落满雪,却腰杆笔挺,宛如铁铸。不远处,李继隆的前军正在埋锅造饭,炊烟与雪雾交织,竟有了些暖意。
     “传旨,”真宗搓着冻僵的手,“就在韦城歇息片刻。”
     刚入驿站,王钦若便跟了进来,脸色比外面的雪还白:“陛下,臣刚接到密报,辽军已破通利军,澶州告急!依臣看,不如转道去襄阳,那里更安全……”
     “王大人!”寇准推门而入,靴底的雪水在青砖上洇出一片湿痕,“你究竟要将陛下引向何方?”他两步走到王钦若面前,目光如刀,“当年楚襄王避秦于陈,终失社稷;唐德宗奔奉天,几成丧家之犬。陛下若再听你胡言,大宋江山危矣!”
     王钦若被他看得后退半步,嗫嚅道:“寇相何必动怒,我只是……”
     “只是想效法石敬瑭,做个儿皇帝?”寇准冷笑,“我告诉你,只要我寇准还有一口气在,就绝不会让陛下做那等屈辱之事!”
     真宗看着二人争执,只觉头更痛了。他想起今早路过黄河浮桥时,桥身被北风刮得吱呀作响,随行的宫女吓得尖叫,而寇准则在桥头按剑而立,说:“过了此桥,便是战场,后退者斩!”
     “陛下,”寇准忽然转身,跪在真宗面前,“臣知陛下心中忧虑,但澶州城中,李继隆已布下强弩阵,床子弩更是能射穿铁甲。只要陛下登城一呼,士气必振!”
     真宗看着寇准眼中的血丝,忽然想起父亲说过,这寇准年轻时曾在华山遇仙,得授天机。他深吸一口气,点头道:“传朕旨意,即刻起驾,直抵澶州!”
     澶州城北的辽军大营里,萧太后萧绰正对着沙盘沉思。她身着镶金貂裘,虽已年近五旬,眉宇间仍有不怒自威的英气。帐外传来脚步声,长子耶律隆绪掀帘而入,脸上带着忧虑:“母后,探马回报,宋军主力已抵达澶州,还有……宋主似乎亲征了。”
     萧绰手中的玉如意顿了顿,沉声道:“赵宋天子竟有此胆色?”她想起二十年前的高粱河之战,宋太宗中箭逃亡,宋军溃不成军,那时的辽军何等威风。可如今,宋军有了床子弩这等利器,更有寇准这等强硬派主政。
     “母后,”耶律隆绪指着沙盘,“我军虽已围城,但孤军深入,后援不足。且杨延昭在山西袭扰,断我粮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够了!”萧绰打断他,“此次南征,是为了给你父皇报仇,也是为了让赵宋知道,我大辽不是好惹的!”她想起丈夫辽景宗临终前的叮嘱,“南朝重文轻武,只要打痛了,自然会求和。”
     正说着,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先锋官萧挞凛大步走进,甲叶上的冰碴子簌簌落下:“太后,陛下,末将已在澶州城外设下营寨,明日便要攻城!”这位辽国名将身材魁梧,脸上有道刀疤,是当年与杨业交战时留下的。
     萧绰看着他,忽然想起什么:“挞凛,攻城时务必小心,宋军的床子弩十分厉害……”
     “太后放心,”萧挞凛大笑,“当年杨业的银枪我都躲过了,还怕什么床子弩

第6章 澶渊城箭射帅旗 寇准力主天子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