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四轮马车[1/2页]
三国英雄锦马超
羽檄争驰
中平三年,茂陵马钧、马超叔侄制四轮马车,此车主体精铁打造,轻便灵巧,坚固耐用,前轮转向,易于操控。
车成献于天子,天子大加赞赏,一时风靡天下,恒远流传。22ff
过了三日马日磾写了封书信送到蔡家,询问蔡家对马超的印象,想知道蔡家是否同意这门亲事。
同样的三日后,马日磾得了蔡府送来的蔡邕书信,信中说,蔡邕和蔡琰对马超有了更深的认识,马超文才武略,样貌人品,家世前程都是上上之选,完全符合,甚至是超过蔡家择婿的标准,蔡家同意了蔡琰和马超的亲事。
其实,以当晚宴席上的情形,根本不用说,马日磾也知道马超完全通过了蔡邕和蔡琰的验看,为什么等了三天又三天?还需要书信同意呢?
这就是礼法的体现了,毕竟男婚女嫁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
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算”指‘口算就是人头税。
汉律规定,十五岁至五十六岁的国民,都要缴纳人头税,每人每年税款一百二十钱,称为“一算”。
汉时“五算”的罚款标准,并不算低,以汉时的粮食均价每石百钱上下的标准来算,七百二十钱可以买到七八石粮食,至少是一个成年人一年的口粮。
普通男子成婚一般在十六至二十岁,而真正的‘人生第一等大事男子冠礼,要等到二十岁。
所以,就算是在喜欢也要把礼数做周全了,免得日后被人说笑,而这等个三五日写信,回信更是有了书面凭证,在礼法上做到了无可挑剔。
收到回信,礼数周备的马日磾毫不怠慢,立即请了自己和蔡邕的好友,著名的大儒尚书卢植做媒,行采纳之礼。
卢植表字子干,涿郡涿人,性格刚毅,师从大儒马日磾、马超的先祖大儒马融,为大儒郑玄的同门师兄。曾先后担任九江、庐江太守,平定蛮族叛乱。后与马日磾、蔡邕等一起在东观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并参与续写。
黄巾起义时拜为北中郎将,率军与张角交战,后被十常侍诬陷下狱,皇甫嵩平定黄巾后力救卢植,于是复任为尚书。
只看经历就知道,卢植跟马家渊源颇深是马家的‘门生和蔡邕也是同僚好友,可谓是这桩婚事的最好媒人了。
纳采:为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媒,谓之纳采,也就是“提亲”。
日“: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
蔡琰今年十四岁了,按习俗明年不嫁人就会被人嘲笑的,同样是大才女的班昭十四岁已经嫁人了,这纳采首礼自然是顺利的。
纳采之后是问名。
问名:即男方家请媒人问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礼序为“宾执雁,请问名,主人许,宾入,授,如初礼”。问名之目的有二:一是防止同姓近亲婚姻;二是利用问名得来的生辰年月日,占卜当事人之婚姻是否适宜。
蔡琰的姓名马家自然是知道的,但是作为身份高贵的士族,蔡琰在结婚之前,订婚的时候是要取字的。
所谓的‘待字闺中就是说,女子在出嫁之前,取了名字已经名花有主了,而女子的字是在问名的时候才取字,只有名没有字的女子,就表示还没有婚约,反之,有字的女子就表示已有婚约了。
卢植取回了写在一方锦帛上的蔡琰的姓名、字、生辰八字,马超一看字‘昭姬生辰,大自己三岁。
马日磾又详说了,蔡家出身,家庭成员。
蔡邕的六世祖蔡勋,字君严,喜好黄老之术,汉平帝时曾任郿县令。
祖父蔡携,字叔业,汉顺帝时任新蔡长。
父蔡棱,字伯直,亦任新蔡长,操行清白,死后称贞定公。母袁氏,司徒袁滂之妹。
叔父蔡质,字子文,建宁末任卫尉,后被诬下狱死。子蔡睦、蔡谷,为避黄巾迁宗族居考城。
妻胡氏,为其师大儒胡广之女,已故。
长子蔡圭字元璋,娶颍川名族陈氏女为妻,举茂才,初为小吏,现为阳翟令。
长女蔡琬,字明姬,上党太守羊衜妻次女就是蔡琰。
取得蔡琰名字、生辰八字之后,接下来要进行纳吉。
118四轮马车[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