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4章 长恨歌传天宝恨 马嵬魂断李杨情[2/2页]

中国野史大甩卖 一路逆风的80后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马,被将士们乱刀砍死,割下首级示众。接着,将士们又包围了玄宗的行宫,要求处死杨贵妃,道是“贼本尚在!”
     玄宗闻讯,大惊失色,走出宫门,对将士们好言安抚,命他们散去。但将士们怒目而视,不肯离去,陈玄礼进言道:“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玄宗沉吟良久,叹道:“贵妃深居宫中,何知国忠反谋?”高力士在一旁劝道:“陛下,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犹在左右,他们岂能心安?望陛下三思,将士安则陛下安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玄宗望着宫内,想到与贵妃的恩爱岁月,不禁老泪纵横。但此时刀架在脖子上,容不得他犹豫。他转过身,对高力士说:“就依将士们吧……”说罢,踉跄着走进内室,瘫倒在榻上。
     高力士含泪走进贵妃的房间,只见贵妃已是泪流满面,颤声问道:“陛下如何处置妾身?”高力士哽咽道:“贵妃娘娘,事已至此,望娘娘保重……”说罢,奉上三尺白绫。贵妃望着窗外,遥想当年长生殿的盟誓,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不禁悲从中来,泣不成声。她对着皇宫的方向拜了三拜,然后走进佛堂,自缢于梨树下,时年三十八岁。
     贵妃死后,将士们才解围散去。玄宗命人将贵妃草草安葬,然后继续西行。一路之上,玄宗触景生情,见月伤心,闻铃肠断。行至斜谷口,恰逢霖雨连绵,栈道上的铃声与雨声交织,玄宗想起贵妃,遂作《雨霖铃》曲,以寄哀思。
     后来,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即位,是为唐肃宗,尊玄宗为太上皇。至德二载(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军收复长安,玄宗才得以返回京城。回到长安后,玄宗住在兴庆宫,每日里对着贵妃的画像唉声叹气,茶饭不思。他命人将贵妃的坟墓迁回长安,开棺一看,却见肌肤已腐,唯有胸前的香囊尚在。玄宗捧着香囊,泪如雨下,命画工将贵妃的容貌画在殿壁上,每日对画倾诉。
     就这样过了几年,玄宗对贵妃的思念有增无减。他听说有个叫杨通幽的方士,能上天入地,寻找魂魄,便命他去寻访贵妃的踪迹。这杨通幽先是上了九天,遍寻月宫不见;又下了黄泉,查遍地府也无。最后,他想起海外有仙山,便驾着祥云,四处寻觅,终于在东海之上,找到了一座名为“蓬莱”的仙山。
     仙山之上,有一座“玉妃太真院”,院内有一仙子,正是杨贵妃的魂魄。她听说玄宗派来使者,急忙整理仙装,走出殿来。但见她:
     头戴紫金凤冠,身披云霞羽衣。面如秋水映明月,目似春山含晓烟。虽无人间富贵妆,却有天上神仙态。
     贵妃见到玄宗的画像和信物,泪如雨下,问道:“陛下可还安康?”又取出金钗一股,钿盒一半,让使者带回,道:“为我谢陛下,愿世世为夫妇。”说罢,又想起长生殿的誓言,遂吟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使者回到长安,将信物和贵妃的话告诉玄宗。玄宗听后,更是悲痛欲绝,从此一病不起。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玄宗在孤独与思念中驾崩,享年七十八岁。
     列位,这李杨的悲剧,感动了无数后人。到了中唐时期,大诗人白居易有感于此,遂作《长恨歌》,将这段爱情悲剧写得荡气回肠。诗中既有“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的盛唐气象,也有“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的凄惨场景,更有“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千古遗憾。
     白居易写这首诗时,距离安史之乱已过去五十多年,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感慨却从未停止。有人说,这是红颜祸水的例证;有人说,这是帝王爱情的悲歌;还有人说,这是盛唐由盛转衰的缩影。其实,杨贵妃不过是个被命运捉弄的女子,她的美貌既是福,也是祸。而玄宗皇帝,前半生是励精图治的明君,后半生却成了耽于享乐的昏君,最终落得个国破家亡、爱人惨死的下场,怎不令人唏嘘?
     这《长恨歌》一传出来,便风靡天下,人人争相传诵。后来,陈鸿又作《长恨歌传》,将故事详细记载下来,使得这段悲剧更加深入人心。直到今天,人们来到马嵬坡,来到华清宫,依然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余温,听到那首悲歌的回响。
     列位看官,这正是:
     开元盛世转头空,天宝繁华一梦中。
     唯有长生殿里月,至今犹照马嵬风。
    喜欢。
  

第24章 长恨歌传天宝恨 马嵬魂断李杨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