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东古寺起风烟,才子佳人一线牵。
可惜良缘终是幻,空留遗恨满人间。
列位看官!今番要说一段中唐年间的风月佳话,出自元稹先生笔下的《莺莺传》。这故事道尽了书生张珙与相府小姐崔莺莺的爱恨纠葛,既有普救寺中的惊鸿一瞥,也有月下花前的私定终身,更有那科举路上的薄情寡义。且看那穷书生如何遇见贵小姐,又如何演绎一段始乱终弃的悲情故事——
话说唐德宗贞元年间,有个书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是河南洛阳人氏。这张生生得:
面如冠玉,目若朗星。鼻直口方,丰神俊朗。头戴逍遥一字巾,身穿素色蓝布衫。虽无貂蝉之貌,却有潘安之姿。更兼饱读诗书,才高八斗,心藏经纬,腹有良谋。
这年,张生欲赴长安应试,路过蒲州(今山西永济),听闻城外普救寺乃是名胜古迹,便想去游览一番。时值暮春三月,天气晴和,张生信步来到普救寺前,但见那寺院:
山门高耸,殿宇巍峨。钟楼对峙,鼓楼相望。飞檐翘角,雕梁画栋。门前古槐参天,殿内香烟缭绕。真个是清净梵刹,庄严宝相。
张生走进寺内,正欲参拜菩萨,忽见一阵香风袭来,抬头一看,只见前方牡丹丛中,有一女子,由丫鬟搀扶着,正在赏花。那女子生得:
云鬓峨峨,修眉联娟。肌若凝脂,气若幽兰。身着藕荷色罗裙,外罩素纱蝉翼衫。行动处如弱柳扶风,静立时有如娇花照水。眉如远黛,目似秋水,唇若樱桃,腰如束素。真个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张生看得痴了,不禁自言自语:“世间竟有如此绝色!不知是哪家闺秀?”旁边小沙弥见状,低声道:“这位是前相国崔珏的女儿,小字莺莺,因父亲去世,扶灵归葬,暂居寺内西厢房。”
正说间,那女子似乎察觉到有人注视,回首望了一眼,目光流转间,张生只觉心头一震,如遭雷击。莺莺见他呆立,脸颊微红,急忙转身,与丫鬟匆匆离去。张生望着她的背影,魂不守舍,暗暗发誓:“若不娶得此女,枉为男儿!”
张生得知莺莺暂居寺内,便向寺中方丈借住西厢房,以便亲近。他每日里或在窗前读书,或在院中徘徊,只盼能再见莺莺一面。一日,莺莺在花园中烧香,张生隔墙看见,便吟诗曰:“月色溶溶夜,花阴寂寂春。如何临皓魄,不见月中人?”
莺莺听了,也低声和道:“兰闺久寂寞,无事度芳春。料得行吟者,应怜长叹人。”张生闻言大喜,知她心中有意,便想托人传递情意。恰在此时,寺外忽然传来呐喊声,原来是叛将孙飞虎听闻莺莺美貌,率领五千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声称:“限三日内交出崔莺莺,否则踏平寺院,鸡犬不留!”
寺内众人吓得魂飞魄散,老夫人哭道:“谁能退得贼兵,我便将莺莺许配给他!”张生挺身而出,道:“夫人勿忧,小生有一计,可退贼兵。”老夫人喜道:“若能退敌,定当重谢!”
张生道:“小生有个朋友,名叫白马将军杜确,现镇守蒲关,手下有十万大军。我修书一封,差人送去,他必来救援。”老夫人急忙命人取来笔墨,张生挥毫疾书,书中写道:“贼兵围城,欲夺崔氏女。将军若肯发兵,不但救崔氏一门,亦解蒲州之危。”
书毕,张生又道:“需得一勇士突围送信。”恰有寺中武僧惠明,勇猛过人,自告奋勇前往。张生将书信藏在僧袍内,惠明手持禅杖,奋勇杀出重围,直奔蒲关而去。
白马将军杜确接到书信,大怒道:“孙飞虎匹夫,竟敢如此猖狂!”当即点齐五千精兵,星夜兼程,赶到普救寺前。孙飞虎正欲攻城,忽闻背后喊声震天,回头一看,只见一员大将,银盔银甲,手持方天画戟,正是杜确。
杜确大喝:“孙飞虎逆贼,还不投降!”孙飞虎挥军迎战,怎奈白马将军兵强马壮,孙飞虎大败,被杜确一刀斩于马下。贼兵见主将已死,四散奔逃。
普救寺解围,老夫人设宴感谢张生,命莺莺出来拜见恩人。张生满心欢喜,以为好事将近。谁知老夫人席间却道:“莺莺早已许配给我侄子郑恒,今虽蒙张郎相救,然婚姻大事,早已定下,还望张郎海涵。”
第28章 莺莺传张生遇艳 普救寺情痴题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