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生闻言,如坠冰窟,正要争辩,老夫人又道:“张郎若不嫌弃,可与莺莺以兄妹相称。”莺莺在帘后听得,暗自垂泪,却不敢违逆母命。张生闷闷不乐,回到房中,长吁短叹。
张生的心事被莺莺的丫鬟红娘看在眼里。这红娘生得:
聪明伶俐,机灵活泼。梳着双丫髻,穿着绿罗裙。一双大眼会说话,两片薄唇能辩理。虽是丫鬟,却有侠肝义胆,专爱成人之美。
一日,红娘路过张生窗前,张生叫住她,作揖道:“小生自见小姐,寝食难安。望小娘子可怜,为我传递一封书信。”红娘笑道:“先生若有真心,便写来,我看小姐如何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张生大喜,当即写下一首诗:“自从别后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红娘将诗交给莺莺,莺莺看了,脸上飞红,却故作生气道:“张生怎敢如此无礼!”便写了一首诗回复:“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红娘将诗交给张生,张生看了,欣喜若狂,以为莺莺约他夜间相会。到了晚上,张生来到西厢墙外,果然见门半开着,便悄悄进去。谁知莺莺见了他,却板起脸道:“张生何得无礼!我所以待月迎风,正欲以礼自持,君何得妄意!”张生碰了一鼻子灰,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过了几日,红娘又来见张生,笑道:“先生勿忧,小姐前日是怕我在旁边,故做模样。今夜三更,小姐定来相会。”张生将信将疑,到了半夜,果然见莺莺轻移莲步,来到房中。两人终于得偿所愿,私定终身。
转眼间,考期已近,张生不得不赴长安应试。临行前,莺莺十里相送,两人依依不舍。莺莺道:“君此去若得高中,早来迎娶;若不得中,也须早来,莫要忘了今夕之情。”张生道:“小生若负小姐,天诛地灭!”
张生到了长安,埋头苦读,果然考中进士。但他却因门第之见,觉得莺莺是庶出,配不上自己,便渐渐疏远了她。莺莺久等不见回音,便写了一封信给张生,信中写道:“自从别后,夜夜相思。君若不忘,早来相见。”
张生收到信,心中愧疚,但又怕耽误前程,便回信说:“小生虽慕小姐才色,但男女之情,终须以礼相待。今我已成名,当为小姐择一佳婿。”莺莺看了信,如遭雷击,泪如雨下。
此时,老夫人的侄子郑恒从京城回来,听闻张生变心,便趁机向老夫人求亲。老夫人见张生无情,只得将莺莺许配给郑恒。莺莺虽不愿意,却也无可奈何。
过了几年,张生因公差路过蒲州,便想去看看莺莺。此时莺莺已嫁给郑恒,生活还算美满。张生托红娘转达,说想以表兄的身份见一面。莺莺犹豫再三,最终还是同意见他。
见面时,莺莺已为人妇,举止端庄,不复往日风情。张生见状,心中悔恨交加,便想与她再续前缘。莺莺却道:“昔日之情,已如过眼云烟。君已成名,我已嫁人,从此各不相干。”
张生不肯死心,留在蒲州多日。一日,他在墙上题诗一首:“自从别后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正是当年他写给莺莺的诗。
莺莺看到诗,泪如雨下,也和了一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若有心,悔不当初;君若无心,何必回访?”张生看了诗,知道缘分已尽,只得黯然离去。
列位看官,这段张生和莺莺的故事,被元稹写成《莺莺传》,成为唐代传奇的名篇。文中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却美其名曰“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将责任推给莺莺,实为薄幸。
这故事道尽了封建社会门第观念的残酷,也揭露了一些文人的虚伪。莺莺虽为相府小姐,却不能自主婚姻,最终只能嫁给不爱的人,令人惋惜。而张生为了功名利禄,抛弃真心爱他的女子,更是让人不齿。
正是:
蒲东古寺遇红颜,月下花前结好缘。
可惜书生多薄幸,空留遗憾在人间。
喜欢。
第28章 莺莺传张生遇艳 普救寺情痴题诗[2/2页]